有这样一家公司配资怎么玩的,在很多人看来它是造口罩的,可他们的业务甚至遍及飞机自动驾驶仪和温控器,它甚至还参与过原子弹的投送!
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家公司一开始,做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温控器,如今却成为了一年狂赚 2760 亿的企业巨头!
那么它究竟凭什么横跨数十个领域,成为藏在生活角落的隐形巨头?
从温控器到多元帝国
这个遍布数十个领域的公司,就是大名鼎鼎的“霍尼韦尔”,而它的成立,绕不开两位创始人艾伯特布兹和马克霍尼韦尔。
1885 年,发明家艾伯特捣鼓出了一个新鲜玩意儿—“自动调温器”,那时候家家户户烧煤取暖,调温全靠手动,忽冷忽热是常事。
他发明的自动调温器,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管家,能自己盯着温度干活,冷了就加煤,热了就不加,而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化系统!
我们常说1+1等于2,“霍尼韦尔”公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,1904年,工程师马克霍尼韦尔完善了加热器技术,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,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。
而这两家公司,一个懂温控,一个擅加热,简直是天作之合,于是在1927年,两家公司创始人决定合并互补,合并后的产品一上市就卖得火极了。
但他们不满足于只做温控生意,没过几年,就把别家的控制器公司、仪器公司买了过来,手里的专利多了,技术强了,开始往国外跑,加拿大、荷兰都有了他们的影子。
而他们在上世纪 70 年代搞出的 TDC2000 系统,更是一下子把行业规则给改了,以前工厂控制设备,要么全堆在一起管,要么各管各的,效率低还容易出岔子。
这个新系统不一样,能集中盯着所有设备,却分开控制,靠谱多了,后来又出了 TDC3000、TPS 系统,一步比一步强。
就说 TPS 吧,能把整个工厂的控制连起来,靠着这些技术,全球一半的炼油厂都得靠他们的系统过日子。
每天处理四千万桶原油,管着五万个油气储罐,还有能绕地球四圈的管道,除了这些民用设施,霍尼韦尔还往航空和军事发展。
二战时需要的各种精密家伙,都有他们的影子,包括轰炸机装仪表、造导航设备和自动驾驶仪,就连那两架投原子弹的 B-29,也是靠他们的技术才能扔得那么准。
战争结束后,霍尼韦尔又顺理成章的成立了航空部门,后来成了公司的顶梁柱,远程飞机能飞起来,背后有他们造的涡轮动力装置功劳,阿波罗登月时,飞船里一万六千个零件都带着他们的印记。
就连汽车圈也有他们的份,新能源车贴的隔热膜,用的是航天级涂层,特斯拉、比亚迪都爱用,既扛得住暴晒,又不耽误电池散热。
就连地沟油都能被他们变成宝贝,他们的技术能把废油脂变成航空燃料,炼油技术更是厉害,全球九成以上的炼厂都用着他们子公司的核心技术。
业务铺得这么开,赚钱的门路自然多,跨界不是盲目扩张,而是用技术串起不同领域,那他们遇到危机时,又靠什么挺过来呢?
霍尼韦尔的翻身
霍尼韦尔心里清楚,光吃老本不行,毕竟公司不与时俱进,就会被淘汰,哪怕是他们也不例外。
更何况在2002年的时候,他们就濒临破产,好在霍尼韦尔在高德威的带领下,绝地翻身,等他从2018年离职的时候,霍尼韦尔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工业集团之一。
至于之后的业务,霍尼韦尔也早就理明白了,2024 年的384.98亿美元(约合2760亿人民币)营收就证明了一切。
其中航空航天就占了四成多,是当之无愧的老大,而智能工业、智能建筑、能源与可持续技术也各有各的分量。
而中国无疑是霍尼韦尔的重要阵地,毕竟人多需求大,在这里扎根,生意才能做得更稳。
2025年他们又有了新动作,打算拆成三家公司,航空航天、自动化、先进材料各管一摊,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,说不定能释放更大能量。
他们不贪多,只在核心领域发力,不合适的业务该丢就丢,收购也挑着来,都是为了补自己的短板,让未来的路更顺。
结语
霍尼韦尔从一个温控器起步,靠跨界扩张铺就业务版图,凭技术深耕筑牢竞争壁垒,借优化布局应对未来挑战,最终做到一年狂赚 2760 亿。
它的发展事迹证明,企业要长久发展,既要有跨界的勇气,也要有深耕的耐心,更得有规划未来的智慧,这样的 “神秘王者”配资怎么玩的,未来还会带来多少惊喜,值得期待。
双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